姓名: 张德忠
职称: 讲师 
性别:男
毕业院校:兰州大学
学历:研究生
学位:博士
在职信息:在职
所在单位: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入职时间:
办公地点:
电子邮箱:zhangdzh@lzu.edu.cn
学习经历
2001.9~2005.6 兰州大学资环院地理基地班本科生; 2005.9~2007.6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 2007.9~2011.6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8.11~2009.6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气候变化
工作经历
1、通过对现代夏季风边缘区的甘肃武都万象洞末次冰消期石笋高分辨率碳氧同位素及230Th年代研究,发现末次冰消期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典型亚洲季风区存在较大差异,该时段陇南地区的气候变化模式很大程度上响应了末次冰消期时期夏季风北界的迁移; 2、 对万象洞石笋密度、灰度等指标的古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与其他气候记录的对比,发现万象洞石笋WX42A在末次冰消期内石笋的密度变化整体趋势上与亚洲季风的强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季风强盛时期石笋密度大,反之亦然。同时,石笋灰度在高频变化上也与该时段内的气候突变事件一一对应,石笋的密度、灰度响应了古气候的变化过程; 3、 对万象洞洞穴现代过程、大气雨水、洞穴滴水的水文、水化学特征监测的研究结果表明,万象洞石笋沉积多发生在冬季,夏季沉积减缓,部分滴水点沉积停滞。洞穴CO2分压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万象洞地区大气降水同位素夏季偏负,冬季偏正,反映了季风爆发前后水汽源的同位素组成差异;由于较强的“库效应”,洞穴滴水同位素年内变化不大,与洞外大气降水的加权平均值非常接近,同时,万象洞所处地区的大气降水、洞穴滴水及洞穴池水的同位素组成特征均落在了当地的大气雨水线上,万象洞洞穴水可以代表当地的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特征。
主讲课程
元素地球化学
研究成果
1、通过对现代夏季风边缘区的甘肃武都万象洞末次冰消期石笋高分辨率碳氧同位素及230Th年代研究,发现末次冰消期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典型亚洲季风区存在较大差异,该时段陇南地区的气候变化模式很大程度上响应了末次冰消期时期夏季风北界的迁移; 2、 对万象洞石笋密度、灰度等指标的古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与其他气候记录的对比,发现万象洞石笋WX42A在末次冰消期内石笋的密度变化整体趋势上与亚洲季风的强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季风强盛时期石笋密度大,反之亦然。同时,石笋灰度在高频变化上也与该时段内的气候突变事件一一对应,石笋的密度、灰度响应了古气候的变化过程; 3、 对万象洞洞穴现代过程、大气雨水、洞穴滴水的水文、水化学特征监测的研究结果表明,万象洞石笋沉积多发生在冬季,夏季沉积减缓,部分滴水点沉积停滞。洞穴CO2分压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万象洞地区大气降水同位素夏季偏负,冬季偏正,反映了季风爆发前后水汽源的同位素组成差异;由于较强的“库效应”,洞穴滴水同位素年内变化不大,与洞外大气降水的加权平均值非常接近,同时,万象洞所处地区的大气降水、洞穴滴水及洞穴池水的同位素组成特征均落在了当地的大气雨水线上,万象洞洞穴水可以代表当地的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特征。
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西秦岭MIS4 阶段洞穴石笋古气候记录对比研究》 (批准号:41201197) 2013年01月-2015年12月; (2)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西秦岭地区洞穴石笋210Pb定年研究》(批准号:20120211120024) 2013年01月-2015年12月; (3)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西秦岭洞穴石笋古气候记录研究》(批准号:lzujbky-2012-138) 2011年07月-2013年6月。
发表论文
(1)ZHANG DeZhong, ZHANG PingZhong, SANG WenCui, et al. Implications of stalagmite density for past climate change: An example from stalagmite growth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from Wanxiang Cave, western Loess Platea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 3936–3943 (2)张德忠, 张平中, 桑文翠, 等. 石笋密度蕴含的过去气候变化信息: 以末次冰消期黄土高原西部武都万象洞石笋为例. 科学通报,2010, 55:3040–3047 (3)张德忠, 白益军, 桑文翠, 张平中, 程海. 末次冰消期亚洲季风强度变化的黄土高原西部万象洞石笋灰度记录. 第四纪研究. 2011, 31(5): 924~932. (4)H. Cheng, P. Z. Zhang, C. Sp?tl, R. L. Edwards, Y. J. Cai, D. Z. Zhang, W. C. Sang, M. Tan, and Z S An. The climatic cyclicity in semiarid-arid central Asia over the past 500,000 year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VOL. 39, L01705, doi:10.1029/2011GL050202, 2012 (5)Pingzhong Zhang, Hai Cheng, R. Lawrence Edwards, Fahu Chen, Yongjin Wang, Xunlin Yang, Jian Liu, Ming Tan, Xianfeng Wang, Jinghua Liu, Chunlei An, Zhibo Dai, Jing Zhou, Dezhong Zhang, Jihong Jia, Liya Jin, Kathleen R. Johnson, et al. A Test of Climate, Sun, and Culture Relationships from an 1810-Year Chinese Cave Record. Science, 2008, 322: 940-942 安春雷, 张平中, 代志波, 张德忠, 杨勋林, K.R.Johnson. 中国黄土高原西缘甘肃万象洞M IS 5石笋δ18O记录与南方地区石笋记录的对比研究. 第四纪研究, 2006, 26:985-990 LIU JingHua, ZHANG PingZhong, CHENG Hai, CHEN FaHu, YANG XunLin, ZHANG DeZhong, ZHOU Jing, JIA JiHong, AN ChunLei, SANG WenCui1 & Kathleen R. JOHNSON. Asian summer monsoon precipitation recorded by stalagmite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in the westernLoess Plateau during AD1875~2003 and its linkage with ocean-atmosphere system.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 53: 2041-2049 袁野, 白益军, 桑文翠, 段武辉, 张德忠, 谭明, 张平中, 程海. 甘肃武都万象洞石笋双重光性微层特征. 第四纪研究, 30(6): 1225~1226 周静, 张平中, 贾继红, 王宗礼, 王永莉, 张虹, 张德忠, 桑文翠, 吴秀平, 王江林. 甘南郎木寺中全新世泥炭总有机碳和脂类分子化合物的组合特征. 第四纪研究, 28(4): 754~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