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巩杰

职称: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性别:男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大学

学历:研究生

学位:博士

在职信息:在职

所在单位: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所

入职时间:2006

办公地点:观云楼1415

电子邮箱:jgong@lzu.edu.cn

学习经历

1995.09—1999.06:甘肃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9.09—2002.06:甘肃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2.09—2006.0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学专业(景观生态学方向),获理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景观生态学、资源环境遥感与生态评价、地学空间分析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土地变化科学、社会生态复合系统

研究生招生学科与研究方向: 
1.  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1)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环境遥感与生态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地学空间分析、土地变化科学、社会生态系统
(2)招生类别:学术学位型 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2.  资源与环境:
(1)研究方向: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西北典型环境污染控制治理技术、 应对气候变化及绿色低碳技术
(侧重:资源环境遥感及应用、环境生态学、多源数据融合、地学空间分析技术、生态遥感与评价等、自然资源时空信息与技术等)	
(2)招生类别:专业学位型 博士研究生

3.   环境工程: 
(1)研究方向:环境生态学、地学空间分析技术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服务、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管理、自然资源遥感等
(2)招生类别:专业学位型  硕士研究生(联培)

招收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背景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含直博生)!

欢迎对地理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感兴趣,热爱自然,有志于投身宏观生态、资源环境遥感与生态评价、地理信息科学、空间分析与资源环境、国土资源利用等科研与科技服务及管理的学子联系报考!

将竭力提供一个投身科研、成就自我的研学和成长平台,助力学习圆梦,实现理想抱负!

工作经历

2006.07—2006.08:National Uni. of Mongolia,蒙古景观生态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6.12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自然地理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6.07—2008.04: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师 
2009.12—2010.11:Michigan State Uni.,系统综合与可持续性科学中心,访问学者 
2008.01—2012.07:兰州大学地理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地理学博士后合作研究 
2016.03—2017.03:Stanford university, Woods 环境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8.05—2019.11:兰州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2019.12—至今:     兰州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主讲课程

(1)本科生课程:《综合自然地理学》、《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学科交叉融合课程、联合授课)、《土地变化科学》
(2)研究生课程:
        A. 《宏观生态学》(课程协调人,主讲主题:景观生态学进展、土地变化科学进展、恢复生态学进展、生态系统服务等)
        B. 《生态遥感》(主讲主题: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格局)
        C.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 (课程协调人,主讲主题:土地变化遥感、生态系统遥感、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等)

学术兼职

国际景观生态协会中国分会 第5届IALE-China理事会 理事 副秘书长(负责与IALE国际办公室联络) 2013-
国际城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 第一届理事会理事(2015-) 会员 2012-
国际生态系统伙伴联盟 会员 2013-
中国地理学会 会员 2006-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会员 2008-
中国生态学会 会员 2006-
中国生态学会第7-8届青年工作者委员会 委员 2012-2019

研究成果

主要从事景观生态、环境遥感与生态评价、生态系统服务、空间信息与资源环境、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主要学术贡献简介如下: 
研究成果1—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制图方法与应用。发展了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提出了一种西部山区缺失基础数据的典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替代方法,发展了一中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定量化分析方法ESTD。
研究成果2—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与景观管理。发展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一种“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生态系统服务—决策与管理”耦合级联框架,提出了基于生态风险的生态系统服务分区及管理研究框架。
研究成果3—绿洲时空变化与驱动机制的新方法与新思路。发展了一种干旱区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技术,重建了1963-2010年金塔绿洲空间分布图,构建了绿洲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方法,拓展了旱区线性廊道与景观响应研究方法。 
研究成果4—西部山地生态变化遥感监测与决策管理。发展了西部山地生态变化遥感监测指标与评价方法,推进了西部山地生态变化遥感快速监测与评估能力及决策应用研究。
研究成果5—区域社会-生态系统时空变化与环境效应。发展了区域社会-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研究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和制图方法,揭示了区域社会-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拓展了黄土丘陵区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与应用方法。
研究成果6—旱区城市化与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定量辨析。构建了干旱区城市景观变化研究的“团块-轴向” 定量分析方法,揭示了干旱区城市化与城市景观变化时空动态,发展了城市景观变化研究方法。

获得荣誉

参与讲授的“生态学与陆地生态系统”2010年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应用生态学报》2016、2018、2019年优秀评审专家。
《生态学杂志》2015 、2016、2018、2020、2021年优秀评审专家。

在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流域社会-生态系统时空动态与生态系统服务响应:以嘉陵江流域为例(No.42171090),2022-2025,主持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甘肃省区域创新发展联合重点基金项目:甘肃黄土区梯田工程的水-碳-粮-能服务效应与耦合机制(No. U21A2011),2022-2025,主要参加人
[3]	国家科学技术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No. 2019QZKK0603)之课题:河湖源区草地利用强度变化,2019-2023,主持人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社会-生态脆弱性适应的易灾型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管控研究 (No. 41771196),2018-2021,主持人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敏感生态系统的响应与适应(No. 41790425)之子课题:中国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的生态脆弱性及其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生态风险与适应对策,2018-2022,子课题主持人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水循环效应(No. 41991231)之子课题:流域水循环与气候变化响应,2020-2024,子课题主持人
[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黄土宽梁缓坡丘陵区生态格局优化与特色粮草产业化技术及示范(No. 2016YFC0501701)之子课题:基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综合效应分析的生态格局优化模式研究,2016-2021,子课题主持人
[8]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项目:2015-2020甘肃省生态状况遥感调查评估项目之课题:2015-2020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评估,2020-2021,课题主持人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研究(No. 41271199),2013-2016,主持人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地覆被变化的土壤环境效应研究,2009-2011,主持人
[1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绿洲化、荒漠化驱动机制,2009-2013,国家科技部,主要参加
[12]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天水南部山区景观生态评价及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2014-2015,主持人
[13]	甘肃省民生科技计划项目:天水南部山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生态-经济发展研究与集成示范(1503FCME006),2016-2017,主要参加
[1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地覆被变化研究,2008-2010,主持人
[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科学基金项目: 西部环境变化(I期和II期),2005-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要参加
[1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白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域监测与重大灾害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2014,主要参加
[17]	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的检测与分析技术研究,2007-2010,主要参加
[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景观与环境变化双边合作与交流,2007-2008,项目执行负责人
[19]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地震扰动区重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与生态修复,2011-2014,主要参加
[20]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陇南山区地质灾害及其与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研究之课题3:地质灾害-地表覆被变化-景观稳定性及其耦合关系,2009-2011,课题主持

发表论文

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环境遥感与生态评价、空间信息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土地变化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环境影响与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cological Indicators、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中国环境科学、生态学报、地理学报、环境科学学报、应用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地理科学、土壤通报、干旱区研究、生态学杂志、水土保持研究、水土保持通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20多篇。
代表性文章信息如下:
[1]	Jie Gong*, Tiantian Jin, Dongqing Liu, Yuehua Zhu, Lingling Yan. Are ecosystem service bundles useful for mountainous landscape function zoning and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of Bailongjiang watershed in western 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2, 134:108495. (SCI-2).
[2]	Jie Gong*, Tiantian Jin, Erjia Cao, Shimei Wang, Lingling Yan. Is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VSD model and AHP-Entropy method useful for loessial forest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adaptative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of Ziwuling Mountain Region, 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2, 143:109379. (SCI-2).
[3]	Yan Li, Jie Gong*, Yunxia Zhang and Bingli Gao. NDVI-Based Greening of Alpine Steppe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Climatic Change and Grazing Intensity in the Southwestern Tibetan Plateau. Land, 2022, 11, 975.
[4]	Jin T, Yan L, Wang S and Gong J*.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in Ecological Risk on Water Yield Service via Land-Use and Climate Change Simula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Zi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China. Front. Environ. Sci. 2022, 10:908057.
[5]	Jie Gong*, Erjia Cao, Yuchu Xie, Caixian Xu, Hongying Li, Lingling Yan. Integrating ecosystem services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risk into adaptive management: Insights from a western mountain-basin area,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1, 281:111817. (SCI-1).
[6]	Gong Jie*, Zhang Jinxi, Zhang Yunxia, Zhu Yuehua, Jin Tiantian & Xu Caixian. Do forest landscape pattern planning and optimization play a role in enhancing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 in mountain areas of Western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21,31: 848-866. (SCI-3).
[7]	Gong Jie*, Xu Caixian, Yan Lingling, Zhu Yuehua, Zhang Yunxia, Jin Tiantian. Multi-scale analysis of ecosystem services trade-offs in an ecotone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21, 18:2803-19. (SCI-4).
[8]	Jie Gong*, Dongqing Liu, Jinxi Zhang, Yuchu Xie, Erjia Cao, Hongying Li. Tradeoffs/synergies of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based on land use simulation in a mountain-basin area, western 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9, 99,283-293. (SCI-2).
[9]	Xie Y C, Gong J*, Sun P, Gou X H. Oasis dynamics change and its influence on landscape pattern on Jinta oasis in arid China from 1963a-2010a: Integration of multi-source satellite im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2014, 33,181-191. 
[10]	Xie Y C, Gong J*, Sun P, Gou X H, Xie Y W. Impact of major vehicular roads on urban landscape and urban growth in an arid region: A case study of Jiuquan city in Gansu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16,127, 235-244. (SCI-4).
[11]	Yilong Huang*, Liding Chen, Bojie Fu, Zhilin Huang, Jie Gong, Xixi Lu. Effect of land use and topography on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moisture in a gully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Ecohydrology, 2011, doi:10.1002/eco.273
[12]	Jie Gong, L.D. Chen, B.J. Fu, W. Wei. Integrated effects of land use and aspect on soil nutrient in a small catchment in hilly loess area,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 2007, 14: 307-316. (SCI-4).
[13]	Liding Chen, Jie Gong, Bojie Fu, Zhilin Huang, Yilong Huang, LideGui. Effect of land use convers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loess plateau of China. Ecological Research, 2007, 22: 641-648. (SCI-4).
[14]	Jie Gong, L. Chen, B. Fu, Y. Huang, Z. Huang and H. Peng. Effect of land uses on soil nutrients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6,17: 453-465. (SCI-1).
[15]	Wei Wei, Liding Chen, Bojie Fu, YiheLv, Jie Gong. Responses of water erosion to rainfall extremes and vegetation types in a loess semiarid hilly area, NW China,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09,23(12):1780-1791. (SCI-2)
[16]	Liding Chen, Zhilin Huang, Jie Gong, Bojie Fu, Yilong Huang. The effect of land cover/vegetation on soil water dynamic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Catena, 2007,70:200-208. (SCI-2).
[17]	Z. L. Huang, L.D. Chen, B.J. Fu, Y.H. Lv, Y. L Huang., Jie Gong.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four representative cropland conversions in reducing water erosion: evidence from long-term plots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China.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06, 17: 615-627. (SCI-1).
[18]	李焱, 戴睿, 张云霞, 巩杰*. 藏西南高原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海拔梯度的关系. 水土保持研究, 2022, 29(4):215-322.
[19]	李焱,靳甜甜,高秉丽,张云霞, 巩杰*.1901—2017 年藏西南高原气候及其生产潜力时空变化.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7), 1918-1934.
[20]	李焱, 巩杰*, 戴睿, 等. 藏西南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关系[J]. 地理科学,2022,42(5):761-771.
[21]	巩杰*,高秉丽,李焱,等.1960-2020 年黄河流域气候干湿状况时空分异及变化趋势[J].中国农业气象,2022,43(3):165-176.
[22]	靳甜甜, 曹二佳, 巩杰*. 2000-2018年子午岭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J]. 水土保持通报, 2022,42(1):335-343.
[23]	张云霞, 张金茜, 巩杰*. 半干旱区湖盆景观格局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以凉城县为例, 干旱区研究, 2022, 39(4): 1259-1269.
[24]	高秉丽, 巩杰*,李焱,靳甜甜. 基于SPEI的黄河流域多尺度干湿特征分析. 干旱区研究, 2022, 39(3):723-733.
[25]	胡影,冯晓明,巩杰*.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社会经济协调性分析.生态学报,2022, 42(16):6523-6533.
[26]	汪仕美,靳甜甜,燕玲玲,巩杰*.子午岭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变化及影响因素[J/OL].应用生态学报. https://doi.org/10.13287/j.1001-9332.202211.027
[27]	徐当会,巩杰,袁建立,冯虎元,方向文. 新形势下本科教学模式探索——以污染生态学课程为例. 大学教育, 2022, 6:122-124.
[28]	徐彩仙, 巩杰*, 燕玲玲, 高秉丽, 李焱. 甘肃白龙江流域土壤保持服务供需风险时空变化. 生态学杂志. 2021, https://doi.org/10.13292/j.1000-4890.202105.008
[29]	燕玲玲, 巩杰*, 徐彩仙, 曹二佳, 李红瑛, 高秉丽, 李焱.子午岭地区土壤保持服务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水土保持学报, 2021, 35(1): 188-197.
[30]	靳甜甜, 张云霞, 朱月华, 巩杰*, 燕玲玲. 黄土高原林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及其关联性--以子午岭区为例.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5(32):1623-1632.
[31]	陈泓文, 巩杰*.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及其演变. 水土保持研究, 2021, DOI:10.13869/j.cnki.rswc.20210603.001
[32]	巩杰*,柳冬青,高秉丽,徐彩仙,李焱. 西部山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4):1278-1288.
[33]	巩杰*,燕玲玲,徐彩仙,郭青海.近30 年来中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热点对比分析-基于文献计量研究.生态学报,2020,40(10):3537-3547.
[34]	张镭,黄建平,梁捷宁,于海鹏,管晓丹,马金珠,沈禹颖,邓建明,黄宁,孟兴民,王澄海,李常斌,牟翠翠,巩杰,张帆宇.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科技导报, 2020,38(17): 42-51.
[35]	巩杰*,徐彩仙,燕玲玲,郭青海.1997-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热点变化与动向.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10):3265-3276.
[36]	钱彩云,巩杰*,张金茜,柳冬青,马学成.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与协同关系.地理学报, 2018,73(05):868-879. (EI, CSSCI)
[37]	巩杰*,张影,钱彩云.甘肃白龙江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变化.生态学报, 2017, 37(15):5121- 5128.
[38]	巩杰*,徐当会.新时期景观生态学本科教学模式革新:理论讲授+案例剖析+实践与探究性学习.高等理科教育,2019(02):103-107.
[39]	巩杰*, 曹二佳,李红瑛, 柳冬青,张金茜. 2000-2013 年甘肃白龙江流域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6(2): 154-161, 168.
[40]	徐彩仙,巩杰*,李焱,燕玲玲,高秉丽.基于地形梯度的甘肃白龙江流域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分布特征.生态学报, 2020,40(13):4291-4301.
[41]	燕玲玲, 巩杰*,徐彩仙,柳冬青.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响应-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6(4): 427-434.
[42]	燕玲玲,高秉丽,徐彩仙,李焱,巩杰*.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县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水土保持研究, 2020, 27(5): 373-381.
[43]	柳冬青,曹二佳,张金茜,巩杰*,燕玲玲.甘肃白龙江流域水源涵养服务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7): 1728-1743. (CSSCI)
[44]	张金茜,柳冬青,钱彩云,巩杰*,李红瑛.流域景观格局对土壤保持服务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2019, 39(3): 1164-1172. (EI)
[45]	柳冬青,张金茜,巩杰*,钱彩云.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时空关系研究-以安定区为例.生态学报,2019,39(2):637-648.
[46]	曹二佳,薛羽,李红瑛,巩杰*,徐彩仙. 基于相对湿润指数的蒙中农牧交错带作物生长季干旱时空分析-以乌兰察布市为例.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9, 11: 165-171.
[47]	李红瑛,薛羽,曹二佳,巩杰*,燕玲玲. 近50 年来乌兰察布市水分盈亏量时空变化特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33(12):145-151. (CSSCI)
[48]	柳冬青,张金茜,巩杰*, 曹二佳. 基于"三生功能簇"的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功能分区. 生态学杂志, 2019, 38(4):1258-1266.
[49]	巩杰*,李红瑛,曹二佳,张金茜,柳冬青,马学成.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镇尺度林地转型时空分异:生态建设工程的效用, 生态学杂志, 2019, 38(7): 2184-2190.
[50]	巩杰*,马学成,张玲玲,柳冬青,张金茜.基于InVEST模型的甘肃白龙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分异.水土保持研究,2018,25(03):191-196.
[51]	马学成,巩杰*,柳冬青,张金茜.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态势:文献计量分析视角.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4) : 435-444.
[52]	张金茜, 巩杰*, 柳冬青.地理探测器方法下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破碎化与驱动因子分析.地理科学,2018,38(8):1370-1378. (CSSCI)
[53]	张金茜,李红瑛,曹二佳,巩杰*.多尺度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关联性-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 应用生态学报, 2018,29(9):2897-2906.
[54]	柳冬青,巩杰*,张金茜,马学成. 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子.水土保持研究,2018,25(04):98-103.
[55]	张金茜,巩杰*,柳冬青.甘肃白龙江流域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储量的空间格局特征.土壤通报,2018, 49(01):23-30.
[56]	张金茜,巩杰*,马学成,柳冬青.基于GeoDA的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破碎化空间关联性.生态学杂志,2018,37(05):1476-1483.
[57]	柳冬青,张金茜,李红瑛,曹二佳,巩杰*.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流域土壤磷流失影响因素分析.环境科学学报,2018, 38(12) : 4814-4822.
[58]	谢余初,巩杰*,张素欣,等.基于遥感和InVEST 模型的白龙江流域景观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研究.地理科学,2018,38(6):979-986. (CSSCI)
[59]	柳冬青,马学成,巩杰*,李红瑛.流域"三生空间"功能识别及时空格局分析-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生态学杂志, 2018,37(05):1490-1497.
[60]	张金茜,柳冬青,巩杰*,等. 流域景观破碎化对土壤保持服务的影响研究-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资源科学,2018,40(9):1866-1877. (CSSCI)
[61]	巩杰*,柳冬青,马学成,张金茜.甘肃省白龙江流域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变化[J].水土保持通报,2017,37(06):242-247+352.
[62]	巩杰*,张金茜,钱彩云,马学成,柳冬青.1990-2014年甘肃省白龙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响应[J].水土保持通报,2017,37(04):219-224+346.
[63]	巩杰*,钱彩云,钱大文.1977—2013年疏勒河中下游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响应[J].干旱区研究,2017,34(04):775-781.
[64]	巩杰*,钱大文,张玲玲,谢余初,高彦净.近35a临泽县绿洲-荒漠土地变化及其景观响应[J].干旱区研究, 2016 (04):805-813.
[65]	巩杰*,谢余初,高彦净,孙朋,钱大文. 1963-2009年金塔绿洲变化对绿洲景观格局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5(3):603-612.
[66]	巩杰*,李秀珍. 跨越尺度、跨越边界:面向复杂挑战的全球方法--2015年第九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述评[J]. 生态学报,2015(18):6233-6235.
[67]	巩杰*,孙朋,谢余初,钱大文,贾珍珍. 基于移动窗口法的肃州绿洲化与景观破碎化时空变化[J]. 生态学报, 2015(19):6470-6480.
[68]	巩杰*,张玲玲,孙朋. 近40年来酒泉肃州绿洲时空变化及景观稳定性[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3):398-404.
[69]	巩杰*,谢余初,贾珍珍,钱大文. 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新进展[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90-397+404.
[70]	巩杰*,赵彩霞,谢余初,高彦净. 基于景观格局的甘肃白龙江生态风险评价与管理[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7):2041-2048.
[71]	巩杰*,高彦净,张玲玲,谢余初,赵彩霞,钱大文. 基于地形梯度的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析--以甘肃省白龙江流域为例[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692-698.
[72]	巩杰*,王合领,钱大文,孙朋,谢余初,高彦净,赵彩霞. 高寒牧区不同土地覆被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草业科学,2014(12):2198-2204.
[73]	巩杰*,谢余初,孙朋,颉耀文. 乡镇尺度金塔绿洲时空格局变化[J]. 生态学报,2013:(11):3470-3479.
[74]	巩杰*,谢余初,孙朋,钱大文,颉耀文. 近25年嘉峪关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214-220.
[75]	巩杰*,岳天祥.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2013年第6届生态系统服务伙伴国际学术年会述评[J]. 生态学报,2013(20):6741-6743
[76]	巩杰*,降同昌,谢余初,赵彩霞,岳东霞. 民勤红崖山水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J]. 水资源保护, 2012(4):82-86.
[77]	巩杰*,赵彩霞,王合领,孙朋,谢余初,孟兴民. 基于地质灾害的陇南山区生态风险评价--以陇南市武都区为例[J]. 山地学报,2012(5):570-577.
[78]	柳冬青, 张金茜, 李红瑛, 曹二佳, 巩杰*.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流域土壤磷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环境科学学报, 2018(12): 4814-4822.
[79]	柳冬青,巩杰*,张金茜,马学成. 2018.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子[J].水土保持研究,25(04):98-103.
[80]	柳冬青,马学成,巩杰*,李红瑛.2018.流域“三生空间”功能识别及时空格局分析——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J].生态学杂志,37(05):1490-1497.
[81]	张金茜, 巩杰*,柳冬青.2018.甘肃白龙江流域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储量的空间格局特征[J].土壤通报,49(01):23-30.
[82]	张金茜, 巩杰*,马学成,柳冬青.2018.基于GeoDA的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破碎化空间关联性[J].生态学杂志,37(05):1476-1483.
[83]	张金茜, 柳冬青, 巩杰*, 马学成, 曹二佳. 流域景观破碎化对土壤保持服务的影响研究——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 资源科学, 2018, 40(09): 1866-1877.
[84]	张金茜, 巩杰*, 柳冬青. 地理探测器方法下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破碎化与驱动因子分析. 地理科学, 2018, 38(08): 1370-1378.
[85]	张金茜, 柳冬青, 巩杰*,马学成, 曹二佳, 流域景观破碎化对土壤保持服务的影响研究——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 资源科学, 2018, (09):866~1877
[86]	张金茜, 巩杰*, 柳冬青. 甘肃白龙江流域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储量的空间格局特征.土壤通报, 2018, 49(01): 23-30.
[87]	张金茜, 李红瑛, 曹二佳, 巩杰*. 多尺度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关联性——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09): 2897-2906.
[88]	谢余初, 巩杰*,齐姗姗,吴婧,胡宝清.2017.基于InVEST模型的白龙江流域水源供给服务时空分异[J].自然资源学报,32(08):1337-1347.
[89]	齐姗姗,巩杰*,钱彩云,谢余初,张影.2017.基于SRP模型的甘肃省白龙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37(01):224-228.
[90]	谢余初,巩杰*,齐姗姗,胡宝清,王克林.2017.基于综合指数法的白龙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异特征研究[J].生态学报,37(19):6448-6456.
[91]	谢余初, 巩杰*,齐姗姗,张影,郭建军.2017.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粮食生产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生态学报,37(05):1719-1728.
[92]	张影,谢余初,齐姗姗, 巩杰*,张玲玲.2016.基于InVEST模型的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空间格局特征.资源科学,38(8):1585-1593.
[93]	谢余初,张影,钱大文, 巩杰*,颉耀文,常根应.2016.基于参与式调查与主成分分析的金塔绿洲变化驱动力分析.地理科学,2016,36(2): 312-320.
[94]	孙朋, 巩杰*,贾珍珍,谢余初.2016.基于通径分析的酒金盆地绿洲化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地理科学, 2016, 36(6): 902-909.
[95]	张影, 巩杰*,马学成,张玲玲.2016.基于文献计量的近20多年来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研究进展与热点.土壤通报,47(2):480-488.
[96]	张玲玲, 巩杰*,张影.2016.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现状及热点.生态学报, 36(18): 5967- 5977.
[97]	钱大文, 巩杰*,贾珍珍.2016.绿洲化-荒漠化土地时空格局变化对比研究—以黑河中游临泽县为例.干旱区研究, 33(1):80-88.
[98]	齐姗姗, 巩杰*,张影,钱彩云.2016.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甘肃省白龙江流域土壤氮素空间变异分析.水土保持通报, 36(05):146-150+155.
[99]	齐姗姗, 巩杰*,钱彩云,谢余初,张影.2017.基于SRP模型的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水土保持通报, ,37(01):224-228.
[100]	谢余初, 齐姗姗, 张影, 巩杰*, 陈冠.2016.甘肃白龙江流域主要生态风险源危险度综合评价.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2 (5): 634-638.
[101]	谢余初, 巩杰*,钱大文.绿洲时空变化数量方法的述评.2015.干旱区研究,32(6):1247-1254.
[102]	谢余初, 巩杰*,张玲玲.2015.基于PSR模型的白龙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地理科学.35(6):790-797
[103]	钱大文, 巩杰*, 高彦净. 2015. 近35年黑河中游临泽县土地荒漠化时空分异及景观格局变化,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9(4):85-90.
[104]	高彦净, 谢余初, 钱大文, 张玲玲, 巩杰*. 2015. 甘肃白龙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及景观格局变化, 水土保持研究, 22 (1):181-187.
[105]	巩杰*,谢余初,赵彩霞,高彦净. 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其时空分异[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8):2153-2160. EI
[106]	高彦净, 巩杰*, 贾珍珍, 谢余初, 钱大文. 2014.甘肃白龙江流域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空间分布,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0(5):680-686.
[107]	孙朋, 巩杰*,高彦净,谢余初,钱大文. 2014. 干旱区流域绿洲时空变化及其景观响应, 干旱区研究, 31(2): 355-361.
[108]	谢余初, 巩杰*, 赵彩霞. 甘肃白龙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学杂志, 2014, (3): 702-708.
[109]	崔志杰, 徐镱钦, 高俊红, 孙朋, 巩杰*. 酒泉-金塔盆地绿洲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水土保持通报, 2014, (1): 252-257.
[110]	谢余初, 巩杰*,钱大文,孙朋.2013.国道312酒泉-嘉峪关段公路沿线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干旱区研究, 30(6):1056-1063.
[111]	谢余初, 巩杰*,王合领,孙朋,钱大文.2013.绿洲城市不同道路扩展轴的景观格局梯度变化对比研究.地理科学,33(12):1434-1441.
[112]	谢余初, 巩杰*,赵彩霞,颉耀文.2012.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以甘肃省金塔县为例.水土保持研究,19(4):165-170.
[113]	谢余初, 巩杰*,赵彩霞,颉耀文,等.2012.嘉峪关市城市化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生态学杂志,31(4):1009-1015.
[114]	岳东霞*, 杜军, 巩杰, 降同昌, 张佳静, 郭建军, 熊友才. 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回归分析. 生态学报, 2011, 31(9): 2567-2575.
[115]	巩杰, 王玉川, 谢余初, 赵彩霞. 基于Meta-analysis 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氮效应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14):8408-8411,8419.
[116]	岳东霞, 巩杰, 熊友才, 宋雅杰. 民勤县生态承载力动态趋势与驱动力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6): 37-44.
[117]	岳东霞, 马金辉, 巩杰, 熊友才, 宋雅杰. 中国西北地区基于GIS的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与空间格局.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6): 68-74.
[118]	巩杰, 陈发虎. 关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景观与环境变化. 国际学术动态, 2008, 2: 39-41.
[119]	卫伟, 陈利顶, 傅伯杰, 赵新峰, 黄志霖, 巩杰. 黄土丘陵区不同降雨格局下土地利用的水土流失效应. 水土保持通报, 2006, 26(6): 19-23.
[120]	卫 伟, 陈利项, 傅伯杰, 巩杰.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特征值和下垫面因子影响下的水土流失规律. 生态学报, 2006, 26(11): 3847-3853.
[121]	巩杰, 陈利顶, 傅伯杰, 李延梅, 黄志霖, 黄奕龙, 彭鸿嘉.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2(15): 2292-2296.
[122]	巩杰, 陈利顶, 傅伯杰, 虎陈霞, 卫伟.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1): 93-97.
[123]	黄奕龙, 陈利顶, 傅伯杰, 黄志霖, 巩杰, 吴祥林. 黄土丘陵小流域沟坡水热条件及其生态修复初探.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3): 183-189.
[124]	李延梅, 张志强, 巩杰. 生物可持续性科学计划与实施战略介绍.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11): 1262-1267.
[125]	李延梅, 张志强, 巩杰. 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计划—QUEST计划介绍. 地球科学进展, 2004,19(6): 921-924.
[126]	巩杰, 黄高宝, 陈利顶, 傅伯杰. 旱作麦田秸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 21(3): 69-73.
[127]	陈利顶, 傅伯杰, 徐建英, 巩杰. 基于“源-汇”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识别方法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 生态学报, 2003, 23(11): 2406-2413.
[128]	巩杰,黄高宝. 西部大开发中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策.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21(4): 75-78.
[129]	巩杰, 黄高宝, 李延梅, 李广, 王惠珍, 张贵锋. 少免耕耕作法的农田效应. 耕作与栽培, 2002, 4: 13-14.

出版著作

1.巩杰,谢余初.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主编 
2.中国生态学学会编著. 2016-2017景观生态学学科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参编 
3.景观生态学 (本科生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参编 
4.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 科学出版社, 2011. 参编 
5.资源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8-2009(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编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参编




(更新日期:2022.09.30)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